商丘作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亦是中华古老饮食文化的荟萃之地,商丘烹饪汇古今于一炉,地方特色各类名吃有千余种之多。
睢州老四样
睢州老四样囊括了睢县最具地方特色的四种风味小吃,每一种特色食品都有一段故事,它是厚重睢县历史发展遗留下的产物,也是中原水城的特殊名片,还是睢州游子思念“家”的寄托。这老四样包括鸡汁豆腐干、焦饹馇、五香牛肉、北湖糟鱼。
垛子羊肉
垛子羊肉是宁陵县四大名吃之一,羊肉色泽浅红,净肉无杂,质地瓷实,是一道难得的美味佳肴。垛子羊肉,起源于明朝时期,据民间传说,皇帝朱元璋最喜欢吃羊肉,宫廷还专门从全国各地挑选出做羊肉的好手成为御厨。然而时间久了,这帮御厨们也不免“江郎才尽”。
在众多的御厨中,有个姓关的中年男子,名景仁,他本不会做羊肉,是专门炒菜的。当他得知皇上吃腻了御厨们做的羊肉时,私下里动了心思,悄悄研究起羊肉的新做法来。
几天后,关景仁灵光一闪,他把熟后冷凉,并剔除骨头的羊肉用粗木棒挤压成厚厚的一坨。然后,用刀切成薄薄的一片片,竟成为了一道别有风味的菜肴。之后,他又反复试验了几次,并加以改进。
有一天,朱元璋用膳的时候,他瞅准这个时机,把用烧饼夹着挤压过后的羊肉片呈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疑惑地咬了一口,细细咀嚼之后,龙颜大悦,赞不绝口,当即决定让其专为他做此种羊肉。
御厨关景仁50多岁的时候,告老还乡,回到了宁陵县东关老家。闲来无事,他便给家人和亲友做羊肉吃,大家吃后齐声叫好,问这羊肉叫什么名字。这一问还真让关御厨答不上来了,这么多年他一直都没给自己做的羊肉起个名字。
他略加思索,道:“既然是把羊肉垛起来吃的,就叫它垛子羊肉吧!”约在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关景仁在宁陵东关开设了“关氏垛子羊肉铺”。当时就有不见其物、便闻其香的美誉。
商丘市宁陵县张弓镇,这里拥有丰富的酿酒原料和优质的地下水,具有得天独厚的酿酒资源,自古有"酿酒名镇"之称,而当地所产的“张弓酒”,一直流传着一段美丽的传说。
商代,在葛伯国(今宁陵县)城南三十里处的古老村寨中有一勇士张弓,此人忠勇侠义。为报效国家,主动戍边御敌。家中新婚妻子,因时时惦念千里之外的丈夫,每逢吃饭时都要盛出一碗,放在桌上,摆上筷子,就像丈夫在家一样,以示眷念。过后,她又不忍心扔掉,就放在瓮里,时间长了,竟积攒了满满一大瓮。
张弓作战得胜,荣归故里,夫妻团圆,妻子向他叙说离别相思之苦,并拉他去看瓮中饭食,张弓被妻子深情所感动,表示一定要尝一尝瓮中的饭食。于是妻子下厨给他重新蒸煮,说也奇怪,从笼里流出来的水,却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张弓一尝,甘爽清冽,醇香可口。
于是,他连饮满满两大碗,喝完,张弓就睡去了,呼而不醒,妻子焦急万分。两天后,张弓醒来,舒展身体,感到浑身通泰,连声赞好。远亲近邻得以尝之,均称美物,以后便如法炮制,地方官吏以珍稀贡品进献商王,商王赐名"张弓酒",赐该村为"张弓村"。
商丘不仅是“最具文化底蕴历史文化名城”,还是“豫东粮仓”,不愧为有“三商之源·华商之都”。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