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ZE旅游介绍
这里是世界第三极,这里是众人皆知的青藏高原,这里有世间最后一片净土,有穿越时空的康定情歌,还有数不清道不完的风土人情和迷人景致,这里深藏着圣洁的高原明珠——甘孜。
静卧青藏高原,绝美甘孜在沧海桑田的“世界脊梁”上用岁月的沧桑镌刻出了雄伟的山、柔美的水和叹为观止的风景。
地理位置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专区级民族自治地区。其州府所在地康定,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高原名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甘孜州介于北纬27°58″~34°20″、东经97°22″~102°29″之间,是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地带。它东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雅安市、南接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西沿金沙江与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地区相邻,北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接壤。
甘孜州幅员辽阔,全州总面积约15.3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国土面积的1/3。全州辖康定1个县级市,泸定、丹巴、九龙、道孚、炉霍、甘孜、德格、色达、石渠、新龙、雅江、白玉、理塘、巴塘、稻城、乡城、得荣17个县(市),289个乡/镇(其中街道办2个、镇110个、乡177个)在四川省各市、州中面积最大,辖县最多。
气候环境
甘孜州所处地理纬度属于亚热带气候区,由于地势强烈抬升,地形复杂,深处内陆,形成大陆性高原山地型季风气候,复杂多样,地域差异显著。
春天,天和地区分很明显,天空依然是蓝色和白色的搭配,只是少了些植被的点缀,大地一片草枯色。但它的雄伟在这个季节是最清晰的,毫无遮拦的展现在你面前,那样的大气,让人生畏。这个季节,只有少数驴友依稀走在路上,穿越风雪,享受着与大自然的对话。
夏季和秋季是畅游甘孜最好的季节,这个季节的天空还是蓝色和白色的搭配,只是大地被涂上了色彩。无论走在哪里,眼前都是一幅浓妆艳抹的水彩画,红色、黄色和绿色成为了这个季节的主色调。也只有在这个季节,新都桥才是“摄影家的天堂”,亚丁才露出“最后的香格里拉”最绚丽的资本。
冬天的甘孜有点冷,不仅仅说是他的温度。被冰雪包裹的严严实实的甘孜,像一张没有表情的脸,看不到喜怒哀乐,冷酷无情。但如果你去了,又会发现,在这冰雪之下,还包裹着奇特的温暖。这个时候,甘孜会以热气腾腾的冰山温泉,让你感受到它真正的温度。
行走在甘孜,就是一场与时间的游戏。不同的时间品尝不同的风景,体会不一样的心情。对于甘孜来说,山川是他的骨骼,河流是他的血脉,山川赋予了他神采,河流给与他灵动。
民族风情
甘孜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行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杂居区内多元共存,不同民族的家庭成员,大都保持着各民族的一些固有生活方式与习惯,互不干涉彼此尊重,民风淳朴而独特。
服饰
在统一的服饰文化特色下,因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风俗的不同,甘孜州的藏族服饰又有一定差异,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康装可分为康北地区服饰、康南农区服饰、木雅服饰、嘉绒服饰、牧区服饰等。
康巴藏族服饰最大的特点是运用金银珠宝装饰,其饰品遍头、发、颈、胸、腰、背、腕、指等处。在千姿百态的康巴藏族服饰中,人们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看到了服饰、艺术、与财富的有机融合,看到了藏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传统不仅没有被遗弃,反而更加丰富多彩、斑斓绚丽。
饮食
甘孜州饮食大致可分为牧区饮食、康北农区饮食、康南农区饮食等几个饮食文化圈。牧区以牛羊肉、乳制品、糌粑、面粉为主;康北农区以青稞、小麦、豌豆等为主,兼牛、羊、猪肉等;康南农区以青稞、小麦为主,兼玉米、荞麦、土豆、牛、羊、猪肉等;康东农区以玉米、荞麦为主,兼大豆、芸豆、土豆等,肉食以猪肉为主,兼羊肉。牧区以酥油为主要食用油,兼牛羊板油,基本无植物油。农区以猪膘、猪板油为主,兼酥油,并有少量核桃、菜籽、花生等植物油作补充和调剂,现今植物油已普及,成为主要食用油之一。
茶是藏族最最普遍的饮料。藏茶饮用的茶叶是中国南路茶叶,即雅安、名山、荥经等地出产的茶叶,属粗茶类、红茶型,被称为“大茶”或“清茶”。以清茶为基础,又可兑制出许多品种的茶,如奶茶、酥油茶、骨油茶、牛油茶、面茶等。
青稞酒是酒类中最主要的品种,农区喜自酿。藏族饮酒的主要礼仪为饮酒前以无名指蘸酒向空中弹撒三次,以敬神。在饮酒过程中,喜唱祝酒歌已祝酒兴。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甘孜藏族人民的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大米、蔬菜、及汉族的一些烹调方法已进入平常百姓家,在牧民家里也能尝到可口的汉族饭菜。
款待宾客
甘孜藏族人不仅对亲朋好友,就是对素不相识的人都热情诚挚地款待。每个家庭都置有火塘或藏火盆,酥油茶或奶茶壶一直煨在火塘编,旁边设有座位,招待来客于火盆旁取暖,然后摆上茶碗。客人茶碗里的茶必须斟满,客人喝过一口后,主人立刻将茶斟满;客人告辞时,要把茶碗里的茶喝完,表示对主人家的尊敬和谢意。
敬献哈达
甘孜藏族人民在迎送客人、探亲访友、拜谒长官、参加婚礼等社会活动中喜用哈达(绢丝所织极稀疏的长巾,以白色为主,也有红、黄、浅蓝等色)表示敬意或祝贺,把一切美好的祝愿都凝聚在哈达之中。献哈达是非常庄重神圣的礼仪,是丝毫马虎不得的。时代发展到今天,各种交往日渐频繁,哈达送寺庙、活佛、贵族、上层人士交往的礼仪承载品变成一切藏族民间交往的体面礼品。
民族节日
节日是欢乐的另一种说法,甘孜州民族节日分为年节和宗教节日两大类。宗教节日因教派和地区的原因,各地不尽一致,其中有些以宗教名义出现的节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逐步演变为群众的大型集会节日活动。甘孜州的主要节日有藏历新年、康定“四月八转山会”、巴塘“央勒节”、丹巴“墨尔多庙会”、理塘“八一赛马会”、“燃灯节”等。这些节庆多是宗教、文化、艺术、体育、娱乐、风俗等融为一体的载体。解放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些节日又增添了经贸等新的时代内容。
随着旅游业的勃兴,康巴艺术节、中国康定国际情歌节暨四川甘孜山地旅游节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历史文化
康巴文化是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沉积下来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它是以藏文化为主体,兼容其他民族文化,具有多元化、复合型特色的地域文化。康巴文化有着历史沉淀丰富、内涵博大精深、形态多姿多彩、地方特色浓郁的特点,其多元并包的精神,格萨尔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以及茶马古道的商业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的、持久的人文魅力。
德格文化圈
该文化圈以德格为中心,包括原德格土司属地的德格、白玉、石渠和西藏的江达等地,外延则涵盖康北的大部分地区。这里是岭·格萨尔王的诞生地,格萨尔文化的中心;德格印经院是三大印经院之一,是康藏文化的宝库,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德格八邦寺的“噶孜”画派,是绘画的代表;德格红教四大寺,是宁玛派的中心;德格话是藏语康方言的“普通话”。
嘉绒文化圈
甘孜州的嘉绒文化圈,以丹巴为中心,包括康定、道孚的部分地区。丹巴别称“美人谷”,仍保留着浓厚的女性文化的遗风流韵。
木雅文化圈
以木雅贡嘎山为中心的木雅文化圈,包括贡嘎山周围的康定、道孚、九龙、雅江等部分地区。该地人被成为“木雅”,被认为是融入藏族的古代党项羌人的后羿,亦善建高碉。该地风俗、习惯、服饰、住房与其他地方有显著的差别。
汉藏商贸文化圈
康定、泸定等城镇,因接近内地,历来为汉藏贸易重要口岸,往来四方的商贾与外来移民较多,其文化的多元与整合特性突出。
游牧文化圈
甘孜州的游牧文化圈,以高原草场地带为中心,包括石渠、德格、色达及理塘、甘孜、炉霍、道孚等县的部分地区。其居民为纯牧民,社会结构为部落制,以追求自然为其文化特征。
帕搓文化圈
以三岩为中心的帕错文化圈,包括西藏贡觉县雄松区和四川白玉县盖玉区一带。该地区由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地理位置偏僻,故能长期保留原始文化,实行氏族公社式的“帕错”制度。
彝文化圈
位于大渡河中下游地带的泸定、九龙等县的彝族聚居区内,保持着与凉山彝区基本一致的彝文化传统。“家支”制、崇信毕摩为其文化一般特征。
地方特产
我州气候主要属青藏高原气候,随高差呈明显的垂直分布姿态,其特点是气温低、冬季长、降水少,日照足。该区经济呈地域分布的特点。特产主要有巴塘南区辣椒、稻城藏香猪、得荣树椒、九龙花椒、康定芫根、炉霍雪域俄色茶、泸定红樱桃、乡城藏鸡、乡城藏鸡蛋等等。
藏茶是少数民族中近六百万藏族同胞的主要生活饮品,又称为藏族同胞的民生之茶,从古到今,按历史时期和各地风俗不同又称为大茶、马茶、乌茶、黑茶、粗茶、南路边茶、砖茶、条茶、紧压茶、团茶、边茶等,是采摘于海拔在1000米以上高山,当年生成熟茶叶和红苔,经过特殊工艺精制而成的全发酵茶。藏茶属于最典型的黑茶,它的颜色呈深褐色,又是全发酵茶。
阿西土陶,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藏族手工艺产品,也是稻城亚丁“四绝”之一。阿西土陶大致可分为日常生活用品和宗教用具两大类,外观古朴、形状多样,融使用性、观赏性、工艺性为一体,兼具生活实用价值与审美欣赏价值;从整体上看,黑陶制品坯质较细腻,在不同光线下呈现紫、青等色泽,有“黑如漆”之誉。壶体主干镶嵌小白细瓷片,黑白分明,装饰性强,醒目别致而生动,在视觉上具有一定冲击力;壶体下部纹饰,以抽象刻画纹为主 ,图案平行线、方格菱形等形,从细部上来看也别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