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间谍史上有着鲜为人知的间谍“四大发明”,分别是听瓮、反切密码、明矾水和纸鸢。
听瓮,是一种口小腹大的罐子,因造型似蚕茧,俗称为茧形罐、茧形壶。《墨子·备穴》中对听瓮的制造和使用方法有详细的说明。也就是最迟发明于中国战国时期,距今2500年。
馆藏 秦朝 黑陶茧形壶 4只
战国初期群雄争霸,战事不断。为防敌人攻城,各国都筑起了高高的城防,最初这种方法很管用,因为敌人梯子再高也难以高过城墙。可没多久,狡猾的敌人就学会了反其道而行,从地下挖隧道,直接打入城内,杀一个措手不及。挖隧道这种方法非常隐蔽,令人难以察觉,为对付此法大家都很头痛。
后来墨翟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应对法,此方法就是《墨子·备穴》里说的,“令陶者为罂,容四十斗以上……置井中,使聪耳者伏罂而听之,审知穴之所在,凿穴迎之。”
侦查地道内敌情的方法就是“伏罂而听”,所使用的工具陶罂就是听瓮或相似的陶器。罂口用一层薄薄的皮革蒙上。陶罂的布置方法是沿城墙每隔几米挖一口浅井,每口井内放置一个或同一个深坑里埋两个,两个陶罂之间间隔一定距离。防守时,人伏地趴在罂口仔细听,敌军挖掘隧道的声音会沿着地面传到瓮中,引起坛内空气共鸣,皮革振动产生翁响。通过相邻各陶罂传来的响动差异,就基本可以判断敌军方位。执行监听任务的多是盲人,他们拥有更灵敏的听力,能细致地分辨出声音大小、粗细、长短的区别,获得更精准的位置信息。
藏 西汉 加彩茧形壶 9只(3大6小)
后来的使用过程中,听瓮得到了不断的改进。有的类似水瓶胆,瓮口非常小,设在瓮身的边侧,不用蒙皮革也能清楚听到远处的声响。
听瓮 “矢服” 网络图片
除了用于军事,民间人偶尔也想听听隔壁机密、小话等,于是人们就地取材用去节竹筒来听。竹筒听声的方法,就是近代医用听诊器的起源。
迪士普影像历史博物馆 “千里”传声筒互动
不论是瓮、还是竹筒牛皮,窃听声音的原理都是一样的——虚能纳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遇到空穴就会产生交混回响,使原本空气传播中听不见的声音变得清晰。这其实就是一种共鸣器。而将原理反向利用,古人还发明了隔声装置,以空瓮垒墙,瓮口向着室内,这样一来就能收纳声音,实现良好的隔音效果。
自从1876年英国人贝尔发明有线电话以后,这些使用了几千年的原始窃听器,才渐渐退隐出了间谍舞台。